close

這部影片是由YouTuber - Metatron製作。

講述的內容是從1066-1485這段時期歐洲騎士階級的盔甲演化,但必須注意的是:

1. 他所謂的knightly不只限於騎士,貴族、有錢的富農或市民若負擔的起也會採購的,畢竟真打起仗來保命要緊,而窮的騎士也不一定負擔的起。但為了簡單化,這篇文後續都會稱之為騎士階級。

2. 這部影片只是概述,細節上一定會所差異,我本身在這方面也沒有啥高深的研究,所以就是半翻譯半筆記。

3. (1/26追加) 修改一些錯字,另外承第 1 點,這邊所謂的歐洲基本上只包含西歐跟義大利地區,至於北、東、南歐 (希臘那塊) 在盔甲發展設計上一定有受到影響,但差距多大我手頭上也沒有切確資料。

 

一、11世紀 

現存的主要研究資料來自巴約掛毯 (Bayeux Tapestry),可以看到當時的騎士階級主要是穿鎖甲衣 (注1)。緊接其後的12世紀雖然騎士階級主要也是穿鎖甲,但是形制上與11世紀有很明顯的差異。此時的鎖甲普遍稱之為 Hauberk,下襬很長像是長袍,通常都開衩 (rider's slplit) 方便騎馬,鎖甲袖子通常都只有四分之三袖長。鎖甲通常都直接在脖子處跟鎖甲頭罩 (Mail Coif) 接合在一起。在鎖甲頭罩之外,一般會穿戴圓錐形金屬護鼻頭盔 (Nazal Helmet)

 

二、12世紀

在看12世紀時,可以大致分為早期跟晚期。

12世紀早期可以看到鎖甲開始變成完整的袖長,此時期的考古資料可看到手掌還是無保護狀態。另外鎖甲袖在製作時,會根據買方的手臂曲線調整收細,這是為了防止手肘彎曲之後鎖甲環扣擠在一起反而影響使者的動作靈活程度。頭盔方面,金屬護鼻頭盔 (Nazal Helmet) 的出現頻率依據考古資料顯示整個12世紀會越來越少人用,且頭盔頂部設計上不一定是圓錐,有時候是整個圓水桶,有些記錄顯示原本的錐尖被改成歪曲面對前方。此時騎士階級開始使用巨盔 (Great Helm) ,中文維基上是稱之為十字軍頭盔,但在初期,頭盔頂的設計是平頂的,且此時設計仍不成熟。

12世紀中,文獻記錄顯示鎖甲腿甲 (Mail Chausses) 開始出現。

12世紀另一個重要發展是罩袍 (Sir Coat) 開始出現,基本上就是套在鎖甲外,用來保護鎖甲並且顯示紋章。一開始罩袍底色普遍是白色的,在十字軍東征時開始可以減緩陽光直射盔甲的熱氣。後來各種騎士團 (Order) 出現後當然標誌顏色就變化許多。

到12世紀末,文獻上開始出現對手掌區域保護的防具。大致上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用每根手指頭都獨立的鎖甲五指手套,另一種是鎖甲連指手套 (Mitten)。但不管是哪一種鎖甲手套,都是跟鎖甲衣的袖子用鎖甲環連接在一起的。通常在文獻上出現的是鎖甲連指手套 (Mitten)這一種類。

個人額外註記:12世紀開始鎖甲衣會因為鎖甲腿甲的發展,下襬逐漸變短。

 

三、13世紀

13世紀是技術大爆發時代,有很多實驗性質的盔甲出現。

在13世紀早期,鎖甲衣仍然是騎士階級的主要防禦裝備。頭盔則是雛型的巨盔 (Great Helm)。

到13世紀中期,文獻記錄才出現發展成熟,全罩式的平頂巨盔 (flap-topped Great Helm)。大概也是在13世紀中,可單獨穿戴,不和鎖甲衣連接在一起的鎖甲頭罩 (Mail Coif) 也出現了。

而到了13世紀晚期,平頂演化出了圓頂巨盔 (Sugarloaf Great Helm),簡單來說就是原本的平頂現在凸起呈尖錐狀,能更有效的分散衝擊力。另外要注意的是,圓頂巨盔 (Sugarloaf Great Helm) 並沒有立刻取代平頂巨盔 (flap top Great Helm),兩者其實在圓頂巨盔 (Sugarloaf Great Helm) 出現後是並存的。另外,此時的巨盔是一件獨立的頭盔,使用者通常是穿上鎖甲頭罩 (Mail Coif) 或是保護緩衝用的襯墊後就直接戴上巨盔了。

另外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這個時期,壺型盔 (Kettle Hat) 也被發展出來。

手掌的防禦方面,13世紀早期跟12世紀晚期差距不大,都是鎖甲手套。但是到了13世紀晚期,當代鐵匠開始嘗試設計用金屬片作成板甲手套 (Guantlet),例如 Visby Style Guantlet ,將金屬片用鉚釘固定在皮、布的材質上作成手掌形狀的實驗性產品。全金屬板甲手套要等到14世紀才有。

腿部防禦上,13世紀初是用鎖甲環編成的腿甲,但只保護正面,後面是用皮革或繩索固定。到13世紀晚期,才開始出現整個褲管全都是用鎖甲編成包覆的設計。另外在13世紀晚期,開始出現用版甲彎成半圓狀開放式 (Half Cannon / Half Greeve / Demi-Greeve) 的版甲脛甲保護小腿。

身體方面,鎖甲衣仍然是軀幹的主要防禦,但這時候已經開始使用板甲衣 (Coat of Plate) 作為補強。板甲衣 (Coat of Plate) 基本上就是在罩袍 (Sir Coat) 內側用鉚釘固定板甲片。板甲片的數量、形狀都不一定。

 

14世紀

原本的鎖甲衣 (Hauberk) 因為變短,稱呼演化成了鎖甲衣 (Haubergeon),罩袍 (Sir Coat) 在設計上也變短,但這時候人們還是會穿板甲衣 (Coat of Plate)。

(個人額外註記:Haubergeon字面意思是小的Hauberk,在12世紀應該就開始改成這稱呼了)

14世紀的特點是可以注意到板甲片的使用與覆蓋會逐漸增加。在14世紀早期肩膀、手肘、膝蓋的部分已經開始有小片板甲塊充當額外一層護甲。到中期才開始針對四肢有實驗性的板甲防具,通常可看到都是半開放式 (Half Cannon / Half Greeve / Demi-Greeve) 的。

14世紀晚期,板甲才成為盔甲 (這時後通常用 Harness 這個字指稱) 的主要零件。手、腿都開始使用完全封閉式 (Complete Greeve / Cased Greeave) 的板甲。有趣的是,義大利地區的記錄顯示,有時候他們肩甲是不穿板甲,而是直接用鎖甲;相對來說英國人大部分情況肩甲都是板甲片。軀幹部分則是使用胸甲 (Cuirass),此時期已經開始使用單片板甲片作成的護胸甲 (Breastplate) 來保護軀幹的上半身正面,背後沒有背甲 (Backplate),有些胸甲 (Cuirass) 的護胸甲 (Breastplate) 在腰側會連接板甲片,用來保護身側。護胸甲 (Breastplate) 會製作成圓弧外凸,而不像板甲衣 (Coat of Plate) 的甲片是平的,而且護胸甲 (Breastplate) 通常會在腰部收口,方便使用者利用腰部分散支撐重量。另外,這個時期會將布料或皮革永久性的固定在護胸甲 (Breastplate) 的外側,和接下來的15世紀風格完全不同。

頭盔部分,在14世紀中期,Bascinet (維基翻成「中頭盔」但我總覺得怪怪的,所以這裡用英文) 開始被人使用,Bascinet 因為可以外接護面罩,有非常多的衍生版本,最有代表性的是 Hounskull 型。另外,到14世紀晚期都還是有人在用巨盔 (Great Helm),不過此時以經不是獨立的裝備了,通常使用者會先戴上一種很小的頭盔 (聽他說應該是 Secret Helm,但我不確定有沒有拼錯),或者是Bascinet,然後才戴上巨盔 (Great Helm),所以此時的巨盔是真的很大。

手掌防禦上,此時板甲手套有一定程度發展,其中一種 Hourglass Gauntlet在手掌跟手腕交接處,有金屬喇叭筒狀的結構作保護。

 

15世紀

同樣是技術大發展的年代。這個時期的板甲護胸甲 (Breastplate) 不再永久性的將布料或皮革固定在外層。鎖甲仍然被使用,但這要看文化與地區差異,義大利地區的習慣是仍然穿一整件的鎖甲衣,但其他地區有些會只用來作補充性的防護,例如直接用縫的固定在布甲襯衣 (Arming Doublet / Gambeson / Aketon) 上,只針對腋下手肘內側等作保護。

1420年全身板甲出現。不過這不是當代唯一的盔甲種類,布面甲 (Brigandine) 也大約在此時前後被發展出來,基本上就是布或皮革作成背心形狀,內部用鉚釘固定板甲片,一開始這種盔甲開口在身體背後,後來就普遍改成正面可以像穿背心一樣單人完成著裝。

手掌方面,Hourglass Gauntlet仍然有人在用,但也有人在這個時期發展出板甲型的連指手套 (看起來就像金屬拳擊手套)。

在全身板甲發展出來後,有兩個主流:歌德式 (Gothic) 與米蘭式 (Milanese),基本差異如下:歌德式在板甲表面上通常有流線狀起伏設計,米蘭式通常表面混圓平滑;歌德式的肩甲通常小、分節、對稱,米蘭式通常寬大、單片或少量分節、且有時候會故意採不對稱設計,例如說讓左邊特別寬大 (因為一般人左手都是防禦)。

頭盔方面開始出現 Sallet,義大利地區通常遮蓋後頸的突出比較小,比較圓弧;德國地區的通常比較突出,有時候甚至會分好幾節,下垂到背後。另外,德國地區通常在穿 Sallet 的時候會配上護頸 (Bevor)。巨盔還在,但是演化成了 Frog-mouth,只用在馬上競技,可以直接固定在護胸甲 (Breastplate) 上。另一種頭盔是 Armet,特點是看起來是全罩式安全帽,實際上把正面的護面甲片掀開後,臉頰部分的護甲片是可以繼續翻開的。為了強化 Armet,尤其是騎兵作戰時,可能會在後腦或後頸加裝固定點,稱為 Wrapper,基本上就是一根短金屬棍,一端接在頭盔後腦勺的位置水平朝後伸出,另一頂端會有圓盤垂直的金屬片,可以用皮帶扣上額外一層護臉/頸甲,並且依靠圓盤狀的金屬片防止敵人砍斷皮革扣帶。同時,義大利地區也參考古希臘頭盔樣式,製作出Babuta。

軀幹的保護上,一般的護胸甲 (Breastplate)在腰部收細之後,下面會接上板條狀的 Fold 讓使用者能夠彎腰移動,但此時為了增加靈活度,於是產生了 Plackard 這種兩段式設計:使用者先穿一件護胸甲 (Breastplate) 主要用來保護胸膛,然後在用皮革扣環、金屬插銷或其他方式套上 Plackard 保護胸腔以下到腰部左右的地區,如此一來上胸在動作時因為下腹部的板甲是部分分離的,因此可以更靈活,而且要注意的是Plackard 是可以再接上Fold,保障下半身防禦與靈活度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